7月18日,內(nei) 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《關(guan) 於(yu) 促進應急救護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》(以下簡稱《意見》)。《意見》明確了內(nei) 蒙古自治區應急救護工作到2030年達到全國中等以上水平的目標,提出了應急救護知識普及率、紅十字救護員持證比例、AED機配置等具體(ti) 指標,按照重點領域、行業(ye) 、人群部署了校園守護、交通伴行、機關(guan) 先行等十個(ge) “救在身邊”專(zhuan) 項行動,對應急救護師資隊伍、陣地的建設和管理,推進應急救護數字化智能化,強化應急救護科普宣教工作提出了具體(ti) 要求,並製定了組織領導、資金投入、政策激勵等保障措施。
《意見》的出台對內(nei) 蒙古自治區加快構建應急救護工作體(ti) 係,提升應急救護能力,推動新時代應急救護工作高質量發展,助力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建設具有重要意義(yi) ,將為(wei) 內(nei) 蒙古自治區紅十字係統大力推動應急救護工作提供重要的政策保障。 文件原文 內(nei) 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(guan) 於(yu) 促進應急救護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內(nei) 政辦發〔2024〕35號 各盟行政公署、市人民政府,自治區各委、辦、廳、局,各大企業(ye) 、事業(ye) 單位: 為(wei) 加快構建我區應急救護工作體(ti) 係,提升應急救護能力,促進新時代應急救護工作高質量發展,助力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建設,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,現提出如下意見。 一、總體(ti) 要求 以習(xi)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(hui) 主義(yi) 思想為(wei) 指導,以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為(wei) 宗旨,堅持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,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(ti) 意識為(wei) 工作主線,通過政府主導、部門協作、社會(hui) 動員,紮實推進“救在身邊”10個(ge) 專(zhuan) 項行動,不斷健全應急救護工作長效機製,推廣普及心肺複蘇與(yu) 自動體(ti) 外除顫儀(yi) (AED機)使用、氣道異物梗阻、創傷(shang) 救護、防災避險等自救互救知識技能,提升群眾(zhong) 性應急救護能力和水平,到2030年達到全國中等以上目標。每年普及應急救護知識70萬(wan) 人次以上,2030年普及率累計達到“七普”人口比例的30%以上,全區各族群眾(zhong) 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水平不斷提升。每年增加應急救護取證人數8萬(wan) 人以上,2030年取證人數占“七普”人口比例達到4.2%以上,公眾(zhong) 參與(yu) 院前急救的比例和處置能力持續提高。到2030年,公共場所AED機設置達到每10萬(wan) 人30台,實現人群密集公共場所全覆蓋。積極推動A級景區救護站建設,實現5A級景區紅十字救護站全覆蓋。鼓勵、引導廣大人民群眾(zhong) 參與(yu) 群眾(zhong) 性應急救護工作,提升“救在身邊”品牌影響力,大力營造“人人學急救 急救為(wei) 人人”的濃厚氛圍,弘揚正能量、引領新風尚。 二、主要任務 (一)實施“救在身邊”專(zhuan) 項行動。 1.“救在身邊·校園守護”行動。將應急救護知識納入各級各類學校素質教育,納入學生軍(jun) 訓,鼓勵高校開設應急救護相關(guan) 選修課程並納入學分管理,有條件的中學將急救教育納入校本課程。對校醫、體(ti) 育與(yu) 健康課教師、班主任等重點教職員工開展紅十字救護員取證培訓,到2030年取證比例達到30%以上。加強教職員工應急救護師資培訓,力爭(zheng) 高校和高中階段學校至少有1名專(zhuan) (兼)職應急救護師資。結合急救教育試點學校、鄉(xiang) 鎮級應急避難場所定點學校建設等配備醫療急救設備,積極推進紅十字生命安全體(ti) 驗館、博愛校醫室建設。鼓勵支持各級各類學校組建應急救護誌願服務隊,開展應急救護演練,提升校園應急救護能力。(自治區教育廳、衛生健康委、紅十字會(hui) 負責,列第一位的為(wei) 牽頭單位,下同) 2.“救在身邊·交通伴行”行動。加大對出租車等營運車輛駕駛人員、客流密集運輸場站從(cong) 業(ye) 人員和交通執法工作人員、公安交管隊伍應急救助培訓力度,力爭(zheng) 一線工作人員全覆蓋,到2030年紅十字救護員取證率不低於(yu) 30%。鼓勵駕校將應急救護納入培訓考試內(nei) 容,力爭(zheng) 新取得駕駛證人員培訓全覆蓋。盟市所在地主要高鐵站、客運樞紐、城市軌道交通等站點全麵布設醫療急救設備,並逐步向旗縣(市、區)推開。在道路運輸、民航機場等從(cong) 業(ye) 人員和公安交管隊伍中組建紅十字應急救護誌願隊伍,積極參與(yu) 重大節假日交通運輸應急救護誌願服務。(自治區交通運輸廳、公安廳、衛生健康委,民航內(nei) 蒙古安全監管局,內(nei) 蒙古民航機場集團公司、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集團有限公司,自治區紅十字會(hui) 負責) 3.“救在身邊·機關(guan) 先行”行動。會(hui) 同自治區黨(dang) 委組織部、宣傳(chuan) 部,探索將應急救護知識納入公務員初任培訓、黨(dang) 校(行政學院)幹部培訓、社會(hui) 主義(yi) 學院主體(ti) 班次教學和網絡學院學習(xi) 內(nei) 容,在“學習(xi) 強國”內(nei) 蒙古平台展示,在機關(guan) 幹部中普及應急救護知識,提升自救互救技能。倡導黨(dang) 政機關(guan) 、事業(ye) 單位每年舉(ju) 辦應急救護培訓,並逐步擴大培訓覆蓋麵。(自治區紅十字會(hui) 、黨(dang) 委直屬機關(guan) 工委、人力資源社會(hui) 保障廳負責) 4.“救在身邊·景區守護”行動。推進A級景區工作人員、旅行社導遊應急救護培訓工作,不斷提升景區工作人員、旅行社導遊持紅十字救護員證書(shu) 比例。推動應急救護進景區,實現全區3A級以上景區AED機配置全覆蓋,推動有條件的4A級景區設立紅十字救護站,實現5A級景區紅十字救護站全覆蓋,健全應急救護誌願者隊伍,在易發生溺水的重點區域實施防溺水公益項目,積極打造“景區救護站+誌願服務基地”的工作模式。(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、衛生健康委、紅十字會(hui) 按照職責分工各自牽頭負責) 5.“救在身邊·安全生產(chan) ”行動。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向礦山、能源、化工、建築等重點行業(ye) 的企業(ye) 安全生產(chan) 管理人員傾(qing) 斜,逐步擴大高危、重點崗位從(cong) 業(ye) 人員取得紅十字救護員證書(shu) 比例。結合“安全生產(chan) 月”等時間節點開展培訓與(yu) 演練,提高企業(ye) 從(cong) 業(ye) 人員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。(自治區應急管理廳、住房城鄉(xiang) 建設廳、總工會(hui) 、紅十字會(hui) ,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內(nei) 蒙古局負責) 6.“救在身邊·體(ti) 育伴行”行動。完善體(ti) 育場(館)應急救護設施設備配置,開展場館工作人員、優(you) 秀運動隊教練員、運動員及輔助人員應急救護培訓,持續提高取得紅十字救護員證書(shu) 比例。建立具備專(zhuan) 業(ye) 應急救護技能的誌願者參與(yu) 重大賽事、活動應急救護輔助服務保障的長效機製。(自治區體(ti) 育局、健康內(nei) 蒙古行動推進委員會(hui) 辦公室、紅十字會(hui) 負責) 7.“救在身邊·誌願同行”行動。推進健康中國、健康內(nei) 蒙古建設領域誌願服務,抓住重要節慶日等契機,集中開展係列主題宣傳(chuan) 和誌願服務活動,提升應急救護響應和群眾(zhong) 應對突發事件自救互救能力。會(hui) 同自治區黨(dang) 委社會(hui) 工作部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打造“救在身邊”誌願服務品牌,將應急救護培訓納入“傳(chuan) 遞文明·嗬護生命”主題活動,為(wei) 開展應急救護誌願服務提供支持。(自治區紅十字會(hui) 、健康內(nei) 蒙古行動推進委員會(hui) 辦公室負責) 8.“救在身邊·安老護老”行動。深入推進養(yang) 老服務行業(ye) 應急救護工作,在康養(yang) 聯合體(ti) 、養(yang) 老機構設立應急救護培訓場所,不斷提高養(yang) 老護理員取得紅十字救護員證書(shu) 比例。(自治區民政廳、紅十字會(hui) 負責) 9.“救在身邊·救援先鋒”行動。加強對消防救援、森林消防救援、礦山救援力量的應急救護培訓,到2030年取得紅十字救護員證書(shu) 比例不低於(yu) 80%,有條件的社會(hui) 救援力量逐步擴大取得紅十字救護員證書(shu) 比例。在救援隊員中培育一批救護師資,增強應急救援隊伍自我培訓能力。(自治區應急管理廳,內(nei) 蒙古消防救援總隊、內(nei) 蒙古森林消防總隊,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內(nei) 蒙古局,自治區民政廳、紅十字會(hui) 負責) 10.“救在身邊·邊疆守護”行動。在邊境旗市廣泛開展應急救護普及培訓,重點提高邊防派出所幹警、護邊員、堡壘戶取得紅十字救護員證書(shu) 的比例。提升邊境旗市急救箱(包)、AED機覆蓋率。(自治區紅十字會(hui) 負責) (二)加強應急救護師資隊伍建設管理。 1.加強專(zhuan) 職應急救護師資隊伍建設。強化專(zhuan) 職應急救護師資隊伍培育,實現每個(ge) 盟市級紅十字會(hui) 至少有3名專(zhuan) 職應急救護師資,每個(ge) 旗縣級紅十字會(hui) 至少有2名專(zhuan) 職應急救護師資。(自治區紅十字會(hui) 負責) 2.加強兼職應急救護師資隊伍建設。優(you) 先在教育、衛生等重點部門專(zhuan) 業(ye) 人員中培養(yang) 兼職應急救護師資。建立兼職應急救護師資參與(yu) 應急救護培訓、誌願服務激勵機製,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,發揮好兼職師資作用。(自治區教育廳、衛生健康委、紅十字會(hui) 負責) 3.加強應急救護師資隊伍管理。進一步健全應急救護師資準入與(yu) 退出、激勵與(yu) 考核等相關(guan) 製度。積極探索師資分級或評星管理、建立名師工作室、開展技能大賽等方式,不斷提升師資能力水平。(自治區紅十字會(hui) 、總工會(hui) 、人力資源社會(hui) 保障廳、教育廳、衛生健康委負責) (三)加強應急救護陣地建設與(yu) 培訓管理。 1.強化應急救護培訓陣地建設。建設一批應急救護培訓基地、生命安全體(ti) 驗館(體(ti) 驗教室),到2030年力爭(zheng) 每個(ge) 旗縣(市、區)至少有1個(ge) 生命安全體(ti) 驗館(體(ti) 驗教室)。旗縣(市、區)已有培訓陣地要逐步向集教學、培訓、知識普及和體(ti) 驗於(yu) 一體(ti) 的綜合性基地拓展。有條件的蘇木鄉(xiang) 鎮(街道辦事處)要利用現有場地,支持紅十字會(hui) 開展相關(guan) 培訓。(自治區紅十字會(hui) 、教育廳負責) 2.加快建設應急救護服務陣地。在A級旅遊景區、客運交通樞紐或服務場站等打造救護站,公共交通工具普遍配置急救箱。學校配備足用、實用的急救箱,有條件的學校配備應急救護一體(ti) 機等急救設備,推進博愛校醫室建設。(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、教育廳、交通運輸廳、衛生健康委、紅十字會(hui) 負責) 3.推進在人群密集公共場所布設AED機。落實行業(ye) 主管部門責任,在機場、車站、地鐵站、體(ti) 育場館、行政中心、大型商超等人群密集公共場所配置AED機,鼓勵有條件的急救教育試點學校逐步配備。設置單位要落實維護管理責任,確保AED機能用管用。要抓好AED機的使用培訓,按照至少1∶10的比例培訓取證救護員。(自治區教育廳、交通運輸廳、衛生健康委、紅十字會(hui) 按照職責分工各自牽頭負責) 4.規範應急救護培訓和管理模式。進一步加強應急救護培訓標準化建設,不斷提升應急救護培訓標準化、規範化水平,提升培訓質效。積極推動紅十字救護員培訓“教考分離”改革,由紅十字會(hui) 組建考官隊伍,逐步推行救護員取證考試統一管理和由各部門、各行業(ye) 或有資質的社會(hui) 組織承擔培訓的模式,逐步實現應急救護培訓社會(hui) 化。(自治區紅十字會(hui) 負責) (四)推進應急救護數字化智能化。 1.加快推廣應用內(nei) 蒙古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係統。完善和推廣內(nei) 蒙古紅十字信息一體(ti) 化應用係統的使用,在“蒙速辦”和內(nei) 蒙古政務服務網上線應急救護培訓服務,方便公眾(zhong) 網上學、掌上學。(自治區紅十字會(hui) 、政務服務與(yu) 數據管理局負責) 2.構建多跨協同應用場景。逐步推動120急救指揮係統、紅十字救護員信息管理係統和AED機信息管理係統互聯互通、數據共享,更加有效發揮“第一響應人”作用。重點在A級景區、高等院校、綜合交通樞紐等人員密集場所推廣應用。(自治區衛生健康委、文化和旅遊廳、教育廳、交通運輸廳、政務服務與(yu) 數據管理局、紅十字會(hui) 負責) 3.推動應急救護數據歸口管理。紅十字會(hui) 負責應急救護培訓數據管理,相關(guan) 部門分別負責職責範圍內(nei) 的公共場所AED機、急救設備等數據管理。(自治區紅十字會(hui) 、衛生健康委、文化和旅遊廳、教育廳、交通運輸廳、體(ti) 育局、政務服務與(yu) 數據管理局按照職責分工各自牽頭負責) (五)加強應急救護科普宣教工作。 1.完善科普宣教機製。會(hui) 同自治區黨(dang) 委宣傳(chuan) 部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,將應急救護科普宣教融入新時代愛國衛生運動,融入精神文明和衛生健康創建活動,納入學校常規科普宣教內(nei) 容,常態化開展宣傳(chuan) 宣教。(自治區紅十字會(hui) 、教育廳、衛生健康委、科協負責) 2.策劃開展主題宣傳(chuan) 活動。結合世界紅十字日、世界急救日、全國防災減災日、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、全國安全生產(chan) 月等重要時間節點集中策劃開展主題宣傳(chuan) 活動。(自治區紅十字會(hui) 、教育廳、應急管理廳負責) 3.廣泛應用科普宣教載體(ti) 。依托各級媒體(ti) 平台,利用公共場所廣告宣傳(chuan) 設施,加大應急救護公益廣告和科普宣教視頻圖文的宣傳(chuan) 力度,創新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傳(chuan) 播方式。發揮科協組織作用,通過“科普傳(chuan) 播行”活動和“雲(yun) 上科普”平台為(wei) 公眾(zhong) 普及應急救護知識。(自治區紅十字會(hui) ,內(nei) 蒙古廣播電視台、內(nei) 蒙古日報社,自治區交通運輸廳、科協負責) 三、保障措施 各地區、各有關(guan) 部門要充分認識開展應急救護培訓的重要意義(yi) ,加強組織領導,建立健全應急救護培訓部門聯係工作機製,統籌推進應急救護工作。要進一步完善經費保障機製,動員各方資源,采取財政投入、部門專(zhuan) 項支持、彩票公益金支持、募集社會(hui) 資金等方式擴大經費來源,為(wei) 應急救護工作開展提供保障。各有關(guan) 部門要支持和配合紅十字會(hui) 開展相關(guan) 工作,將應急救護培訓作為(wei) 公安交管隊伍、消防員、救援隊員、企業(ye) 安全生產(chan) 管理人員、營運車駕駛員、旅行社導遊等崗前培訓重要內(nei) 容。積極開展先進典型宣傳(chuan) 選樹活動,對有突出貢獻的救護師資、救護員、模範單位及時給予通報表揚。推薦優(you) 秀救護師資、救護員參加“身邊好人”、“見義(yi) 勇為(wei) ”、“道德模範”等評選,廣泛宣傳(chuan) 各族群眾(zhong) 自救互救的感人事跡,引領和感召更多的人加入應急救護工作,在全社會(hui) 弘揚正能量、引領新風尚。 2024年7月16日 (此件公開發布) 來源:內(nei) 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